在华盛顿的政治舞台上股票配资选股,斯蒂芬·米勒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名字。虽然年纪不大,但他在权力核心的影响力却远超许多资深政客。前白宫首席战略师史蒂夫·班农甚至称他为“影子首相”,由此可见他的分量之重。
米勒从未身居内阁高位,但在政策的起草与推动中,他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。许多直接改变美国社会运行的行政命令,都是出自他的手笔。在特朗普团队人员频繁更替的大背景下,米勒却始终坚定地留在身边。从选举失败的低谷,到重新进入白宫,他的地位非但没有削弱,反而愈发巩固。知情人士透露,除国家安全和财政等少数领域外,几乎所有内政政策都有他的影子。某位前白宫国家安全官员更是直言,如今的政策环境几乎完全由米勒主导,缺乏有效的内部制衡。一个未居高位却能左右大局的人物,无疑为美国政坛增添了戏剧性的张力。这种幕后操盘却掌握巨大实权的情况,在美国现代政治史上极为罕见。
展开剩余71%据媒体报道,米勒的工作方式极具“结果导向”。有同事回忆,为了让政策快速落地,他常常绕开复杂的审批流程。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初期,白宫便出台了25项行政禁令,而拜登同期只有4项,差距令人侧目。一些非营利组织负责人批评,许多带有越权和极端色彩的政策,背后都能看到米勒的身影。
例如,今年5月,米勒与国土安全部长联合召集全国移民执法负责人在华盛顿开会,理由是各地在抓捕无证移民方面未达到预期。他明确要求将每日逮捕目标提升至3000人,远高于以往标准。会后,大规模拘捕行动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传播,引发公众热议。当抗议声四起时,米勒在社交媒体上宣称某些城市已是“被占领土”,并把这场博弈描述为“捍卫西方文明的战役”,此类言辞常被外界认为带有煽动性。
事实上,米勒并非一开始就位于权力核心。他的起点是竞选团队里的演讲稿撰写者,但特朗普在首次见面时就被他的才华打动。自那以后,特朗普的演讲更具逻辑与感染力。随着第一任期推进,米勒的影响力持续增强,尤其在移民议题上留下了深刻烙印。比如“穆斯林旅行禁令”和“零容忍”政策,前者限制特定国家公民入境,后者则导致2018年美墨边境出现大规模家庭分离。这些举措虽饱受争议,但让米勒迅速走入全国舆论焦点。
在特朗普败选后,米勒并未退出政治舞台,而是转向钻研法律,尤其是一些处于宪法边缘的法规。2023年,他在博客中探讨如何引用1798年的《外敌法》来为大规模驱逐提供法律依据,甚至提出过暂停人身保护令制度。这些主张无疑加剧了社会对他的担忧,也让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分歧进一步加深。
就在本月,他在一次保守派活动人士的追悼会上警告所谓的“幕后势力”,声称他们唤醒了“巨龙”。分析人士认为,这可能预示着他未来将推动更为激进的政治议程。
总体而言,斯蒂芬·米勒是一个评价两极化的人物。支持者视他为坚定的斗士,反对者则认为他是危险的极端化推手。但无论如何,在特朗普的政治体系中,他的地位已经无法替代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