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近年来,整形潮日益火热。今天的“上海健康播报”第七期发布会聚焦暑期医美热,医学专家谈到,当前,除了年轻人选择医美,不少老年人也有医美需求,医美人群呈现“低龄化”“高龄化”双趋势。
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形科医师分会会长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副主任杨军称,16岁至18岁的准大学生是当下医美增量最快的人群。
“我们认为,16岁可以做双眼皮等部分医美手术,但需强调‘16岁’并非普遍推荐年龄,还应根据孩子生理、心理及具体社会情况综合判断,比如仍存在青春期痤疮的孩子需暂缓‘变美’进度,未成年人的审美、自我认知仍在发展中,要评估求美动机是否合理、稳定。而一些影响功能、美观、身心发育的疾病,比如上睑下垂、唇腭裂、耳畸形等,需要介入的时间更早。同时,手术需监护人充分知情并书面同意,且符合《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。”杨军同时谈到,随着人口老龄化,“银发经济”崛起,不少老年人走进医院,希望通过提眉、祛眼袋、老年斑去除、面部提升等改善衰老特征。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,可以满足,但同样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,比如以改善功能为主要导向(眼睑下垂影响视力等),追求“适度年轻化”,而非“逆龄”“逆生长”。
专家提醒,由于衰老伴随代谢减缓、皮肤弹性下降、慢性病高发等情况,诸如麻醉耐受差、伤口愈合慢、易出血等手术风险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。在手术方式选择上,更倾向创伤性小、安全性高、恢复快的项目,并在术前对心肺功能、凝血功能等有更精细的检查,对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稳定管理的有更高要求。在心理方面,家属和医师应充分理解老年人的焦虑,引导建立合理预期。越高龄的求美者,越需要家庭支持。同时,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必须恪守伦理底线,拒绝非必要、不合理的手术。
杨军称,所有年龄段都要回归“健康求美”,低龄要防“过度早熟”,高龄要防“过度年轻”,医生不是“年龄守门员”,而是基于尊重客观评估、丰富经验的判断和反复打磨的技术,把“想做”落地成“能做”。社会层面也应积极跟上时代步伐,联合学校、社区等拆解社交平台滤镜、引领健康求美之路,重塑多元化审美环境,让16岁青少年知道“青春本就好看”,也让60岁人群明白“依然可以优雅生活”。
“上海健康播报”提醒,在医疗美容机构选择医疗美容服务,六条核心知识要知晓:
一、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行为,应当在合法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务人员依法实施。可在医疗机构醒目处查看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情况、要求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医师提供主诊备案资质等。
二、医疗美容机构开展的医疗美容项目,以及属于限制类技术管理的医疗美容项目(如颧骨降低术、下颌角肥大矫正术等),应分别经卫生行政部门备案。可要求医疗机构提供项目的备案情况。
三、开展全麻手术项目的医疗美容机构,应当设置麻醉科。可在机构公示栏查看诊疗科目设置情况。
四、在医疗美容机构内使用的药品、器械,应当经依法批准或备案。应查看药、械备案字号,对药、械进行“验真”。
五、进行医疗美容项目前,应当接受风险告知。明确知晓风险后,才可在告知书上签字。
六、需妥善保存就医凭证。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,就医凭证是维权的关键证据。
“上海健康播报”同时提醒,一些爱美人士为贪图便宜或心存侥幸,选择在非医疗机构如生活美容场所、酒店宾馆、工作室等其他场所接受医疗美容服务,存在极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和风险。“无证”机构不是医疗场所股票配资选股,从业人员也非医务人员,无论环境还人员操作等都无法达到医疗无菌要求,可能引发局部感染,甚至败血症;非医疗机构药品、医疗器械进货渠道不明,质量无法保证,如市场上流行的所谓“生长因子”“干细胞”多为三无产品,而假的A型肉毒毒素中毒,严重的可危及生命。一旦发生不良后果,权益无法保障。
顺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