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曹 展配资系统开发
十年前深私那场高中同窗金陵重逢,最鲜明的记忆坐标,不在汽车驶过街巷的匆匆掠影,而是夫子庙青砖黛瓦间流转的斑驳光影。彼时,南京大学副校长潘毅同学,这位既浸润于典籍深处、又熟稔古都肌理的学人,成了我们叩访千年文脉的最佳向导。他不似导游,更像一位执灯者,以学者的沉静与哲思,轻轻推开一扇尘封的时光之门,引领我们步入夫子庙深邃而丰饶的历史腹地——那里,有礼乐的余音,有墨香的沉淀,更有士魂的低语。
甫过棂星门,市井喧嚣便如潮水般悄然退却。潘毅驻足凝望,目光投向那座巍然耸立的“天下文枢”牌坊,声音低缓却如金石掷地:“诸位请看,这四字并非虚饰浮名。自北宋文宣王庙肇基以来,此地便是江南文脉的心脏所在。宋时毁于兵燹,元代倾于战火,明太祖洪武年间敕令重建,规制之隆,冠绝东南,时称‘东南第一学’。”他目光掠过我们这些昔日同窗,仿佛也拂过那些湮没在史册中的儒冠士影,“明清两代,南京国子监为天下最高学府,‘两京十三省’的进士,十之七八皆由此发轫。我们脚下所踏,正是千百年来无数寒窗苦读之士梦寐以求的‘功名起点’。”
展开剩余73%绕过泮池,秋阳洒落,大成殿的明黄琉璃瓦泛着温润而庄严的光泽,宛如披覆着岁月的金衣。潘毅引我们细察飞檐斗拱间的雕琢纹路,语调中既有学者的审慎,又藏着对往昔的深情:“此殿形制承袭明清官式,然细观其脊兽之姿态、藻井之构图,仍可见宋元遗风隐约其间。夫子庙,实如一部不断续写的古籍——每一次重建,既是修复断简残篇,也是添注新的注疏。”谈及同治年间战火之后的复建,他语气微顿,眉宇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喟叹:“文脉之存续,常如游丝一线,却因一代代人对‘斯文’近乎执拗的守护,终能薪火不灭。”
真正令人心魂震颤的,是毗邻而立的江南贡院。踏入复建的狭长号舍甬道,逼仄的空间骤然将人裹挟,仿佛时光倒流,尘封的苦读岁月扑面而来。两万零六百四十四间!当潘毅报出这个数字时,众人无不屏息。他伸手轻抚粗糙的木板隔断,指尖仿佛触到了百年前士子掌心的微颤:“试想秋闱时节,万卷齐开,万笔同书。这方寸斗室,曾承载多少‘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’的炽热梦想?又囚禁着多少‘头悬梁,锥刺股’的孤寂长夜?”他忽然指向墙角一处微凹的刻痕,眼中闪过一丝考据者的敏锐与温柔:“瞧,这或许是某位考生年复一年,以指甲无意识划下的印记?科举之路,一面是‘学而优则仕’的青云阶梯,另一面,却也是这铜墙铁壁般的‘文明的牢笼’。”此语一出,冷峻而深刻,竟让这冰冷的号舍顿时有了呼吸与痛感。
步出贡院,潘毅引我们至魁光阁下。这座玲珑小阁静立于水畔,供奉着主宰文运的魁星。他仰首凝望,语气中多了一分诗意的悠远:“‘魁星点斗,独占鳌头’。古时士子放榜之前,必来此焚香叩首,祈求神明垂青。而旁侧那座‘文德桥’,取‘文以载德’之意,桥影横波,如笔走龙蛇。”他唇角微扬,笑意含蓄,“一阁一桥,寄托的是士人最朴素的祈愿:才情需有天启,功名更须德行相配。这其中的功利与超脱,世俗与高远,看似矛盾,却又在千年的文化心理中达成微妙的和解——这,正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深邃注脚。”
穿过乌衣巷口,王谢堂前的燕子早已飞入寻常人家,唯余一座静默的牌坊,诉说着六朝风流的余韵。潘毅并未沉溺于金粉旧梦,反而点出夫子庙另一重鲜为人知的底色:“诸位莫只视此为圣贤殿堂。自六朝始,秦淮河畔便是繁华市井的中心。‘庙’与‘市’在此奇妙共生——书声琅琅与酒肆喧哗仅一水之隔,青楼画舫与贡院号舍遥遥相望。”他遥指河畔飞檐翘角的河房,“孔尚任写《桃花扇》,吴敬梓著《儒林外史》,笔下那些鲜活的悲欢离合,其魂魄便根植于此。”他轻叹一声,“再看那‘青砖小瓦马头墙’,徽派建筑的灵秀悄然融入官式庙堂的恢弘,恰是‘雅俗共赏’在空间上的诗意隐喻。”
暮色渐浓,天光如墨染开,我们伫立于那株阅尽沧桑的古银杏之下。虬枝盘曲如龙,新叶在晚风中婆娑起舞,似在低吟千年的独白。潘毅伸手抚过粗砺皲裂的树干,声音低沉,仿佛与时光对谈:“这棵树,或许见过明初重建的盛典,听过清末战火的悲鸣,也见证过八十年代复建时的执着与热望。夫子庙,何尝不是一棵文化古树?屡遭雷火,几度焚毁,然根脉深扎于斯,年轮每增一圈,便是劫后重生的一次铭刻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深远,“它所承载的,不只是对孔圣的庄严祭祀,不只是科举功名的竞逐喧嚣,更是这片土地千年不散的精气神——一种对文化的敬畏,对传承的坚守,以及在市井烟火中依然挺立不倒的‘文心’。”
众人默然,唯有秦淮河水在暮色中泛着碎金般的波光,静静流淌。潘毅最后的话语,如一枚石子投入心湖,漾开层层涟漪:“我们今日所游,非止一座庙宇,实乃一部立体的江南文化史册。每一块斑驳的砖石,都是一段凝固的时光;每一处题额匾联,都是一句无声的箴言,穿越百年,叩击今人心弦。”
十年光阴如水流逝,当日同窗的笑语早已消散在风里。唯有潘毅立于文枢深处、引我们叩问历史的身影,与那古银杏苍劲的剪影、大成殿庄严的檐角、贡院号舍幽深的甬道,一同沉淀为心底最厚重的金陵印记。夫子庙的魂,不在舌尖的甜腻与喧嚣的烟火,而在那文脉搏动的深沉回响之中——那是历史的低语,是文化的呼吸配资系统开发,是千载不灭的斯文之光。
发布于:河南省顺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